最新体育培训课时标准:行业规范与指导
根据最新的体育培训课时标准及行业规范,以下是相关内容的:
一、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时标准
1. 课时要求:
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
小学3年级至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
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
2. 课程目标:
强调“教会、勤练、常赛”,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二、体育课程标准
1. 2022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强调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课程内容涵盖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2. 2024年版体育课程标准(总纲):
规定《体育与健康》108学时,其中含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每学期1.5学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4学时,1学分。
课程设置包括基础体能课、体育选项课和体育俱乐部课。
三、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
1. 总体要求:
课外体育培训应贯彻党的教育、体育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体育精神。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包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体育运动学校、学校体育社团等。
2. 场地设施要求:
培训场地和设施应符合安全、质检、消防、卫生、环保等标准。
棋牌类体育项目每班次培训的人均培训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其他体育项目每班次培训的人均培训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
3. 课程要求:
课程应与培训对象的年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等相匹配,具备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每班次培训的学员人数不超过35人,超过10名学员的培训应至少配有2名执教人员。
4. 从业人员要求:
执教人员应持有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颁发的体育技能等级证书等。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公示执教人员的姓名、照片、资质证书编号等信息。
5. 内部管理要求:
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按相关政策规定建立财务管理、账户管理、收退费管理等方面管理制度。
单次向学员收取课程费用的时间跨度不超过3个月。
6. 安全要求:
培训场所应将各类安全制度、安全注意事项和特殊要求、平面示意图及疏散通道指示图等悬挂在明显位置。
培训主体应配备常规医疗急救药品及设备,包括消毒包扎药物材料等。
这些标准和规范旨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最近有没有发现,你家孩子的小伙伴们都在忙什么呢?没错,就是那股子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让不少小朋友都加入了课外体育培训的大军。这不,国家体育总局都出手了,发布了《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咱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最新的体育培训课时标准都有哪些变化,行业规范又是如何指导我们科学锻炼的。
规范出台,行业迎来新风向
还记得那个《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吗?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体育培训行业的规范之路。这份规范,不仅明确了课外体育培训的定义,还规定了培训主体、场地设施、课程内容、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的要求。这样一来,家长们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参加的培训班是不是靠谱了。
课时标准,科学锻炼有依据
说到课时标准,这可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根据《规范》,课外体育培训的课时标准如下:
- 4-6岁学龄前儿童:每班次培训的人均培训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
- 7-18岁儿童青少年: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特点,遵循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这样的课时标准,既保证了孩子们在锻炼过程中的舒适度,又确保了锻炼效果。
场地设施,安全第一
场地设施是体育培训的基础,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根据《规范》,用于开展课外体育培训的体育场地应符合以下要求:
- 符合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的相关规则。
- 培训场地和设施符合安全、质检、消防、卫生、环保等标准。
- 室内场地应在主要位置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这样的要求,让家长们可以放心地将孩子送到培训班。
从业人员,专业为本
教练员是体育培训的灵魂,他们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锻炼效果。根据《规范》,课外体育培训的从业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 至少持有一种证书,如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等。
- 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这样的要求,让家长们可以放心地将孩子交给教练员。
家长心声,规范先行
家长们对体育培训行业的规范可谓是喜闻乐见。一项调查显示,84.3%的受访家长期待加强对体育培训行业的规范。家长们纷纷表示,规范后的体育培训市场,让孩子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学到专业的技能。
随着《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的出台,体育培训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在规范和指导的引领下,孩子们在课外体育培训中,定能收获健康、快乐和成长。